“从我曾祖父那一代起安全配资网,我们就盼望着这一天……” 1368年秋天,当明朝的徐达带领铁骑队伍踏入大都时,路边一位鬓发苍白的老者,抱着半坛黄酒,跪在青石板上,泪水混杂着黄酒,滴落在地。那一刻,他的眼中充满了千年期盼的悲喜交加。
自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直到元朝灭亡,这片土地在契丹、女真、蒙古铁骑的践踏下流转了整整445年。百姓穿上胡人衣,讲胡人话,甚至与异族通婚。然而,当明军到来时,这些百姓却依旧坚守着传统的习俗,手中端着饭菜,杯中斟着酒,守候着故乡的光复。
为什么燕云的百姓依旧视朱元璋为自己的“王师”,呼唤着“王师”的到来?燕云十六州,今天的大致范围就是现代的北京、天津北部,以及河北和山西的部分地区,位于农耕与草原文明的交界处,是一块战略要地。938年,后晋的石敬瑭为图个人权力,向辽国割让了这片土地,失去了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,直到朱元璋带领明军才将其重新夺回。
展开剩余84%尽管历经辽、金、元三代异族的统治,这片土地的汉文化根脉依旧顽强扎根,如同石缝中生长的野草一样顽强地存活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片土地没有完全被异族的文化所同化?关键在于辽金元三朝虽然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上进行控制,但却没有将汉文化彻底扼杀。
辽国占领燕云后,并没有采取强制同化政策,而是设立了“南北面官制”。北面官员负责契丹人,南面官员负责汉人,这样的管理制度让汉人依旧可以从事农业、继续读书,甚至保留了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。金朝则更为直接,在燕京(即今天的北京)设立国子监,与南宋并行开设科举,汉人若能考中进士,便有机会在金朝政权中担任要职。
到了元朝,忽必烈更是亲自设计了一个“汉文化试验田”——大都。他邀请汉人刘秉忠按《周礼》进行城市规划,街道名字如“崇仁门”“文明门”,连宫殿的布局也模仿中原传统。元朝时期,燕云地区的书院比江南还要多,士人们依旧朗读《四书五经》,书写毛笔字,科举也没有停滞。尽管表面上人们穿着蒙古袍,讲着带有胡音的汉语,但许多家庭仍然珍藏着宋代的族谱,许多人可以背出数百年前家族的源流。
明军进军大都时,徐达看到不少人家门前挂着红布条,才知道这正是南宋遗民传下的信号:“赤心报国”。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,每当中原的军队北上,燕云百姓便会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信息。
燕云地区的“幽燕官话”与朱元璋家乡南京话有七成相似。当明军将领到村里问路时,当地人只需轻轻一开口,明军将领便能听懂,甚至一些地道的词汇如“胡同”“衙门”,发音都和中原几乎无异。正是这种语言上的亲近感,让彼此之间的隔阂瞬间消失,仿佛多年未见的亲兄弟再次相聚。
1367年,朱元璋在北伐之前,发布了一篇震撼人心的《谕中原檄文》,其中有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:“元虽夷狄,然君主中国百年,生养斯民……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虽然元朝是异族建立的,但他们已在这片土地上统治了百年,老百姓仍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。朱元璋用这种方式消除北方百姓对元朝的恐惧,宣布他们与中原百姓同属一个民族,摒弃了种族的隔阂,表示将推翻元朝的暴政。
朱元璋不仅策略得当,更是在军事上运筹帷幄。常遇春建议直接攻打大都,速战速决,但朱元璋却明智地选择先打山东,断掉元朝的粮食供应线,再占领河南,切断黄河的渡口,使得大都成为孤岛。1368年正月,明军攻占山东,三月便拿下济南。当地百姓看到明军不掠夺、不抢劫,便纷纷打开粮仓,送粮支持。等到徐达围攻大都时,元朝皇宫内仅剩三天的粮食,元顺帝只得狼狈地逃往草原。
朱元璋在进城后,用一种“温柔的手段”进行政治整合:保留了70%的元朝旧官,甚至包括蒙古侍卫,也被重新编入明军,继续穿着原先的衣服巡逻。虽然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,认为这些“胡人”不可信,但朱元璋认为,他们在大都生活多年,熟悉这里的一切,只要给他们一定的利益,他们就能效忠明朝。
此外,朱元璋并未强制百姓穿汉服,而是要求官员穿汉官的服装,蒙古寺庙和女真集市照常开放,蒙古商人仍可以担任“市舶使”来管理贸易。百姓看到这些变化后,心中的戒备逐渐消失,因为生活没有大变,甚至税负还比之前减少了。
最能打动人心的,是朱元璋的“民生牌”。每到一地,明军会优先开仓放粮。在北平围城时,徐达把缴获的粮食分发给饥饿的民众,百姓纷纷跪地感谢,欢呼着“朱皇帝万岁”。明朝还取消了元朝时期苛刻的“包税制”,改为每亩三升粮的“30税一”制度,税负比元朝轻得多。相比元朝末年“汉人交税比蒙古人多十倍”的苛刻政策,燕云的百姓自然而然地选择支持明军,认为跟随朱元璋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。
朱元璋还恢复了科举制度,专门为燕云地区的士子保留了名额。许多在元朝不得志的学者和儒生,纷纷为明朝效力,为大都城的防御提供图纸,充当翻译,甚至成为官员。这些人曾在元朝被边缘化,但在明朝看到了希望,激发了他们的忠诚与热情。
与此同时,朱元璋没有摧毁元朝的建筑,反而邀请元大都的工匠参与修建南京故宫,宫殿的檐角、地砖上都有燕云的传统风格,这让百姓感到自己的文化和技艺被朝廷所认可。百姓认为,这象征着自己被重新接纳和尊重。
许多人可能会问,燕云地区被异族统治了四百多年,难道就没有任何反感和抵触吗?从元朝时期的等级制度来看,汉人被视为最低等的“南人”,连名字都不能使用,必须用数字代替。朱元璋一上台,立刻废除这种歧视制度,不论蒙古人还是汉人,只要归顺,就一视同仁。这种做法深得人心,百姓才会流泪感慨:“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!”
朱元璋收复燕云十六州,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一场深刻的“人心收复战”。他没有通过血统来要求认同,而是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,让百姓感受到归属感和尊严。真正的认同,不是强制的,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改善与关怀,建立起来的。
因此,朱元璋能使燕云的百姓抛开四百年的隔阂,迎接这个“能让百姓有饭吃”的新王朝。这正是他理解人心的
发布于:天津市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